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SOM联合体优选方案:深圳市梅林关片区城市设计

SOM联合体优选方案:深圳市梅林关片区城市设计
编辑:楼樱 | 校对:楼樱 | 2023.08.03 14:46
全局鸟瞰  ©SOM

设计单位  Skidmore Owings & Merrill(SOM)+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广东深圳

项目状态  优选方案

城市设计范围  1.10平方千米


 

SOM联合体的设计方案基于全尺度、多层级、多维度互联的原则,通过宜人的城市步道互联互通,重塑城市尺度下的连通性。设计采用一种全新的城市解法,打造极具活力的城市生活交通枢纽,全方位提升到达体验,激活未来城市发展。为深圳营造一个全新的城市目的地。

 

与深圳的共同历史和未来密切相关,梅林关的新生提供了一个理想城市发展的契机。设计通过重新思考和基础设施规划,创建高度宜居并互联的社区,从而最大化提升片区城市活力,并释放场地价值。

 

▲ 项目视频  ©SOM

 

 

“梅”关门户

打造城市门户新形象

 

交通连通性是梅林关的核心要素。为了强化其在城市形象中的重要性,这条中轴线被凸显为新发展区域的门户与重要场所。整体道路系统对外连接区域交通,同时构建一个连通性强、密集的城市道路网络,以提高使用者的可达性与社区的高渗透性。

 

连通性概念示意图  ©SOM

我们的设计通过对梅关大道半下沉加辅道上盖的改造方式,让核心区开发变得更为紧凑,且增强了其连通性,强化了核心枢纽区的门户感。半下沉空间与横跨梅观大道的景观平台,为所有使用者营造一个全新的、适宜步行的街道景观,带来低噪、绿色、安全的城市街道体验。

 

典型道路断面示意图  ©SOM

全新的梅关门户将给予来访者别具一格的到达体验,沿梅观大道两侧的建筑将来访者的视线引导至道路上方的梅林关历史记忆博物馆。两侧的零碳数字园别致的可持续建筑立面、标志性的梅林关历史记忆博物馆,以及独特的城市天际线三维结合,为游客打造独特且深刻印象。

 

梅观大道轴线到达感夜景效果图  ©SOM

项目整体天际线的设计呼应了山脉走向,强调了公共空间走廊的入口,并以290米的地标塔楼定义了交通枢纽中心,强调了梅观大道轴线。

 

南坪高速经过梅林关场景效果图  ©SOM
整体天际线  ©SOM

在轨道交通交汇处,我们的设计提出一个立体的、宜居的、活力交汇的生活交通枢纽综合体。来访者可以轻松进入充满活力、步行适宜、林荫遍布的城市商业核心,并能便捷地步行通往至周围的山林步道,享受令人难忘的山景体验。

 

生活交通枢纽综合体生成示意图  ©SOM

方案的城市客厅位于枢纽和裙楼的顶部,将成为梅林关的主要门户场所之一。这个温馨的到达空间顺应气候设计,既是车站的入口广场,也是活动和交流的场所,目光可及的是景观平台和山脉延绵的景色。

 

城市客厅  ©SOM

梅观大道的改造重构不仅仅是一条城市交通道路的优化,它更是一个崭新的门户时刻,它完美地打破了交通基础设施带来的瓶颈,释放了多元而蓬勃的发展机遇。通过梅观大道主线半下沉和局部上盖的策略,新的梅林关门户将实现科技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以积极的方式传承城市记忆,以弘扬其独特的区位。

 

门户鸟瞰  ©SOM

 

“林”间漫步

城市与自然的桥梁

 

梅林关处于自然生态与城市的交汇处,但却长期处于割裂的状态。设计探索重新为它们搭接起桥梁,通过创建一个全新的、充满生命力的绿色空间,让长期割裂的自然生态与城市产生历史性重逢。方案以林间漫步景观平台的形式,将山坡上的生态、山间小径和湖岸的气氛引向城市中心,打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基础设施模式。

 

林间漫步鸟瞰  ©SOM

这段近2千米长的林间漫步景观平台架起了城市生活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并形成一个可供市民娱乐、休闲、健康生活的目的地,向城市彰显龙华区的独特魅力。景观平台上遍布的树林、游乐场和广场空间,给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游憩场所及娱乐设施。同时其弧形的形态也与相连的塔楼交相呼应,勾勒出极具活力的天际线,与远处的双子塔呼应的同时,也形成鲜明对比。

 

大脑壳山看向梅林关门户鸟瞰  ©SOM

设计创造性地为如何实施林间漫步景观平台制定了一套高效益、高成本效益的开发策略。它利用现有的6号线地铁民乐停车站场的结构,及一系列由商业零售、体育馆、数据中心、立体停车、智慧物流等组成的建筑屋面来打造一个全新的公共空间的网络。这些屋面空间通过景观连桥将大脑壳山和银湖山相连,设计通过在连桥本身部分开光井以减少材料的使用并创造有趣的空间,让人们能够轻松地在场地的不同区域穿行。

 

林间漫步景观平台开发策略  ©SOM

从西侧角度观看林间漫步平台,民乐轨道交通停车站场的屋面将转换为一个对整个社区有重要意义的运动和娱乐中心。在此屋面上方设计还引入了一段景观连廊,将横跨南坪快速路,作为通往大脑壳山自然公园登山道和极限运动公园的门户。该设计将屋面作为目的地,配合以智能电动无人车道与东西向高架支路的上下结合,形成一个高效的多层级东西向通廊。

 

运动和娱乐中心区域断面示意图  ©SOM
运动和娱乐中心  ©SOM

郁郁葱葱的景观平台在跨越新区大道的部分进行收窄,利用光井给平台下街道提供自然光照的同时减少物料和建设成本。这段跨越道路的景观平台将成为新区大道的一个绿色节点,支撑平台的结构柱均落在道路的间隙,桥面上有跑步道、步行廊道、电动无人车车道等各式各样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公共设施。

 

跨越新区大道部分区域断面示意图  ©SOM
跨越新区大道部分  ©SOM

在跨越梅观大道的上方,林间漫步景观平台逐步抬升,形成独特地貌及标志性景点——梅林关历史记忆博物馆。博物馆两侧有景观花园围绕,屋面上方布置极具标志性的环形构造屋顶,其下方的数字屏幕给人以流连忘返的游览体验。该博物馆极具特色的环状桁架结构,支撑了整个景观平台的东西向完整跨度,其创造的空间不仅能够作为博物馆保存梅林关的历史,也同时能为其他文化、艺术和科技活动提供场所支持。

 

梅林关历史记忆博物馆与景观平台区域断面示意图  ©SOM
梅林关历史记忆博物馆  ©SOM

视线向东南延伸,平台的高度逐渐向下倾斜,转变成一个葱郁的公园空间。数字科研工作者可以直接通过平台走到人行步道和跑步径,人车分离,便捷且安全。平台同时也与南侧银湖山相互连通,这部分的景观平台下方将为设立数据中心、区域降温系统等重要设施提供空间,用以支持低碳减碳的健康生活。

 

数据中心及区域降温系统断面示意图  ©SOM
公园空间  ©SOM

林间漫步景观平台将成为龙华区的标志性展示,作为一个串联城市与场地的目的地,一个多元化休闲和生态活动的平台,以及通往周围山脉、公园和湖泊水系的门户,多维度助力深圳“山海连城”愿景策略的实现。

 

 

“关”联未来

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性社区

 

可持续社区鸟瞰  ©SOM

为了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区的包容性,我们在方案中力求打造生活、工作和配套设施之间的平衡;为了带动创新产业的发展,梅林关将重点关注人才孵化、数字商业和研发,每一个组团都有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培训、创业空间和更大的灵活空间,以及高质量的公共领域和室内外社交空间以促进合作。对于梅林关总体开发,我们提出了48%的产业和52%的服务配套的平衡配比,其中包括一个灵活弹性功能区,以适应未来的市场变化,打造可适应性发展模式。

 

适应性发展模式  ©SOM

建筑设计尝试使用弹性灵活的模块组合。清晰的基本模块容纳弹性灵活的使用方式,并提供简单的、具有成本效益的建设。这意味着空间可以最大化其利用率和使用寿命,促进低碳、低成本的孵化器空间。这些模块组合成庭院式创新社区,地面层向更大的服务、便利设施和协作空间开放。而在更高的楼层,错落的办公室与绿色景观退台和绿色能源农场相辅相成。

 

9米单元模块  ©SOM

此建筑策略部署在零碳园区,这是一个以数字科学产业为基础的纯慢行社区。在较低层的实验室提供了灵活的模块;较高的露台楼层设有更多的技术和研究办公室。像素化的立面语言和屋顶格栅提供了园区遮阳,为建筑物降温并提供公共的室外空间。

 

零碳园区  ©SOM

创智走廊社区则使用规模较小的科技办公空间,但具有相似的模块逻辑。每个地块都配有便利设施或开放空间,促进高水平的协作和创意互动,而社区则受益于与音乐公园和深圳北站的直接连接的地理位置。创智走廊公园内遍布灵活展示空间,展示最新技术,举办未来食品实验室、会议和团队研讨会。设计将技术带入日常生活的活动,集成到该先行区,并借力于无人机、电动汽车和数字传感器等技术的应用,共同优化用户的体验。

 

创智走廊社区  ©SOM

门户塔楼采用了一致的模块化建造,使得高层塔楼也具有相同的的功能灵活性。面向山景的屋顶花园,以及一系列的空中庭院将成为重要的自然和社交空间,而裙楼则提供了活跃的零售空间、宽敞的室内外餐饮和生态休憩露台。这一系列会呼吸的建筑组团定位为围绕城市生活的TOD,无缝融合了花园广场、办公、住宅和酒店。11座塔楼通过精心的布置,为公共领域提供舒适的通风走廊,并保留从周围社区到林间漫步景观平台,和背景山脉的绝佳景观。

 

门户塔楼集群  ©SOM

像素化塔楼高度在150至230米之间,包裹以透气的外立面幕墙,有助于为建筑物遮阳和通风。倾斜的屋顶角度可提供数字工作露台,俯瞰群山。塔楼通过使用低碳材料、透气表皮和种植来促进租户的生产生活利益,同时提供文化与景观的高可达性,促进新一代高科技办公方式。

 

外立面幕墙  ©SOM

独特和具有记忆点的场所营造、广阔的公共空间和多元动态的功能组合激发了产业创新,共同塑造了属于梅观门户、林间漫步平台,和未来生活TOD中心核心区清晰和独特的标志。

 

像素化塔楼集群  ©SOM

 

结语

 

这些理念将梅林关赋予新生,从原来的有着大量过境交通、开放空间碎片化的大型交通设施,转化为一个极具活力的城市枢纽核心,使基于交通的社区人性化,形成充满遮荫、鼓励活动与交流的、以人为本的宜居社区。SOM联合体真诚地为梅林关提出了一个丰富详实同时又野心满满的发展愿景,这个愿景将会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与龙华区的未来发展相辅相成。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深圳市梅林关片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

项目类型:概念规划/城市设计/建筑概念设计

项目地点:广东深圳

项目业主:深圳龙华区人民政府、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华管理局

设计单位:Skidmore Owings & Merrill(SOM)

合作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主创设计师(SOM):Douglas Voigt

管理合伙人(SOM):Xuan Fu

项目经理(SOM):卢飚

核心城市设计团队(SOM):Ian Ralph、刘探骊、王冠、蔡睿捷、蔡琪莹、Thomas Hussey、Tanvi Parikh

核心建筑设计团队(SOM):Jason Fisher、Jorge Rovira、鲍然、陈之忆、赵一凡、王敬舒、Martin Rauber、Maya Chandler、Asiye Yukselen

核心开放空间设计团队(SOM):Alan Lewis、余晗、陈喆

核心交通设计团队(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李福龙、应纯杰、胡达、刘子榕

产业定位及策划咨询团队(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庄葵、刘兆胜

多媒体及动画展现团队:ATCHAIN

实体模型制作:方泽模型

城市设计范围:1.10平方千米

枢纽核心区建筑概念设计范围:20公顷

设计时间:2023年3月 - 2023年6月

 


 

版权声明:本文由SOM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CCDI悉地国际
SOM
上海市政研究总院
城市设计
广东
深圳
项目
0
参与评论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