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40位当下活跃的中国建筑摄影师

40位当下活跃的中国建筑摄影师
编辑:李菁琳;校对:李菁琳 | 2021.07.06 15:39

2017年,在民众及业界都对建筑摄影师了解尚不多之时,为呈现这一与建筑关系密切的群体的工作,有方推出了“中国建筑摄影师”栏目。希望栏目能成为中国当下活跃建筑摄影师的黄页,以及大家了解建筑摄影的窗口。

 

栏目开设至今,已采访共40位建筑摄影师。从业界前辈到新锐新秀,受访摄影师地域跨越北京、上海、深圳、青岛、南京、苏州、成都、昆明、武汉、长沙等地。

 

下面是我们对过往40期采访的总结,亦是一份当下活跃中国建筑摄影师名录。按照期数顺序排列,点击图片可查看单篇采访全文。

 

*中国建筑摄影师 栏目接受自荐,有意参加本系列的摄影师,欢迎将作品集整理成一份pdf,发送至有方媒体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期待各位的来稿:)

 

 

中国建筑摄影师01

姚力

建筑译者

 

 

第一位与我们分享的摄影师,是姚力视觉工作室的艺术总监、首席摄影师姚力(建筑译者)。

 

 

中国建筑摄影师02

夏至

表达建筑,视频与照片同等重要

 

 

夏至,职业建筑摄影人。多年前以音响师身份混迹于时尚产业,穿梭于各个城市。2010年正式从事摄影工作,全面致力于建筑、空间、艺术与设计等相关领域的创作。2014年正式开始拍摄建筑,空间及展览视频,希望为观者带来更直观更生动的现场体验感。

 

 

中国建筑摄影师03

苏哲维

摄影不能献媚

 

 

苏哲维,职业建筑摄影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12年离开设计院,和搭档何震环成立存在建筑-建筑摄影,专注于“建筑+景观+空间”设计作品的影像创作,并于同年开始环球旅行计划。

 

 

中国建筑摄影师04

孙海霆

设计和摄影,同等热爱

 

 

孙海霆,建筑师,建筑摄影师。现居北京。

 

孙海霆认为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客观表达,摄影本身是件很主观的事。摄影师的工作就是寻找和展现建筑最动人的一瞬间,尽量准确地传达设计者的意图。但无论如何最重要的还是设计本身的巧思和完成度,影像只是一个环境信息量缺失的传播媒介,是为不在场的人们准备的。

 

 

中国建筑摄影师05

张磊

建筑摄影的理想状态,是建筑师和摄影师共同创作

 

 

张磊,建筑师,建筑摄影师,现居上海。

 

从学习建筑之初对设计与摄影的平行探索,到参加工作后亲历建筑由设计到建成、拍下成果照片的过程,张磊体会到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或许因为此,他认为建筑摄影的理想状态,正是建筑师与摄影师共同创作。

 

 

中国建筑摄影师06

章勇

拒绝伪造的图像

 

 

章勇,2008年以兼职身份进行建筑摄影工作,2013年后成为一名全职建筑摄影师,现居上海。

 

章勇认为建筑摄影最基本应该具备光影、材质、造型、色彩四个要素的准确表达,优秀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给观者以遐想,准确传达出建筑作品的设计思想。建筑摄影一定是客观地呈现,如果对摄影作品做出违背事实的修改,也就违背了摄影的初衷,在他的摄影作品里没有伪造的图像。

 

 

中国建筑摄影师07

侯之

建筑摄影师像隐形的旁观者

 

 

侯之,建筑摄影师,现居上海。

 

以前是建筑师,现在是摄影师的侯之,一直对小空间项目的拍摄有着极大兴趣。他认为摄影师就像是隐形的旁观者,可以将人在城市与建筑空间里的自然行为活动捕捉下来,这是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呈现出的状态。

 

 

中国建筑摄影师08

侯博文

建筑摄影首先要表达建筑本身,其次才是再创作

 

 

侯博文,建筑摄影师,现居南京与上海。

 

建筑学科班出身的他表示,在建筑摄影中,表达建筑本身是首先要做到的,图像的作用是描述建筑的真实存在,图像不应比存在更重要。摄影师的再创作要围绕着建筑设计者的设计概念,避免简单的美术化。

 

 

中国建筑摄影师09

张超

记录下项目施工的过程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张超,建筑摄影师,现居深圳。

 

曾经身为建筑师的他,一直坚持在地(本地)摄影,不仅会拍摄建成的建筑作品,也会记录下项目建造施工的过程。对他来说,陪伴、记录建筑的成长、变迁,就像拍摄家庭的照片一样,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建筑摄影师10

何震环

理解和把控空间很重要,感觉也很重要

 

 

何震环,职业建筑摄影师,2012年与搭档苏哲维成立存在建筑-建筑摄影,现居成都。

 

从读书时起就酷爱摄影,如今摄影已经融入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何震环认为无论是意料之内还是意料之外,都是摄影的魅力所在,建筑摄影师对空间的理解和把控很重要,感觉也很重要。

 

 

中国建筑摄影师11

金伟琦

不断试错,敢于冲出框架才会有所突破

 

 

金伟琦,建筑师、建筑摄影师,现居北京。

 

从最初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爬楼拍城市,到自己独立拍摄的建筑作品正式发表,金伟琦表示自己在建筑摄影的道路上一直在探索、学习,只有不断地试错,永远保持一种敢于冲出框架的状态才会有所突破。

 

 

中国建筑摄影师12

邵峰

好的画面都是时间堆积出来的,没有捷径

 

 

邵峰,全职建筑摄影师,现居上海。

 

2004年开始建筑摄影工作,曾经实录过2010上海世博会、2015米兰世博会建筑影像的邵峰,以前认为自己最擅长拍摄宏大叙事的建筑作品,现在发现在有限空间内拍摄室内设计,也能激发探究构图的热情。他表示,和建筑师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拍摄习惯,也坦言好的画面都是时间堆积出来的,没有捷径。

 

 

中国建筑摄影师13

王恺

拍得认真,活得有趣

 

 

王恺,职业建筑摄影师,现居青岛。

 

非建筑专业出身的王恺,接触摄影已经七年,直到开始建筑摄影后,发现这才是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生活。他表示:拍摄能够首先对自己负责,这样才能对建筑师和观者负责。

 

 

中国建筑摄影师14

Peter Dixie

诚实地反映建筑至关重要

 

 

Peter Dixie,职业建筑摄影师,现居上海。

 

14岁时就在夜校学习黑白摄影,在日本从事4年摄影工作后,来到中国拓展摄影事业,并在2011年与妻子创立洛唐建筑摄影工作室。他表示,摄影和建筑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客观的材料和工具来表达强大的概念,都是非常具体的艺术。

 

 

中国建筑摄影师15

Seth Powers

好的作品应以舒适构图展现建筑架构

 

 

Seth Powers,职业建筑摄影师,现居上海。

 

他认为好的作品应该以舒适的构图展现出建筑的架构,因此有时候在现场,摄影师需要做一些“简化”的工作,去考虑清楚一张照片应该呈现的空间次序、光影在空间中的变化、不同元素间的比例、以及空间的功能。

 

 

中国建筑摄影师16

何炼

做新媒体时代下建筑的“直译者”

 

 

从大学起就立志不仅要成为建筑师,还要成为会摄影的建筑师的何炼,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建筑的魅力,与搭档刘鹏程一同成立了“直译建筑新媒体工作室”。以摄影艺术为载体,做有态度的建筑师,是他们的追求。

 

 

中国建筑摄影师17

陈小铁

用安静的手术刀风格来拍摄

 

 

从事建筑摄影已经12年,陈小铁始终认为色彩具有侵略性,所以常用黑白来表达。拍摄建筑时不带感情,安静得出奇,手术刀风格的类型学摄影是他追求的拍摄方式。以构成的目光来拍摄,是因为影像本身就是一种严谨的构成存在。他希望展现出的是摄影对真实细节的复制能力,区别于人类眼睛观看事物的感受,因而产生浓缩和提炼的可能。

 

 

中国建筑摄影师18

施峥

在建筑摄影中探索不同色调、角色与天气

 

 

喜爱自然与设计,并有着纪录片拍摄经历的施峥,在拍摄项目的时候,不但会拍下一年四季,还会拍摄植物开花、落叶等季节性景观。他认为在建筑摄影中探索不同的色调,加入不同的角色,选择不同的天气,最后呈现的结果一定是丰富而多样的。

 

 

中国建筑摄影师19

张虔希

行业诉求在变化,为此需要做出对应的拍摄优化和技术提升

 

 

2017年,中国摄影师张虔希获得了由世界建筑节(WAF)颁发的2017 Arcaid Images建筑摄影奖的最佳作品与年度摄影师称号。随后“行走中的建筑学”对张虔希进行了采访,本篇为“中国建筑摄影师”系列第19期。

 

 

中国建筑摄影师20

艾清

想要获得理想的照片,没有捷径可走

 

 

摄影凝固瞬间光影,艾清却认为时间也是摄影中需要把控的重要维度。“无论是狭义的一天之内光线的变化,还是广义上更大的时间跨度,岁月在建筑上留下的痕迹,都是客观存在不可忽略的。”在创作过程中,他同样认为想要获得理想的照片,只有花时间下功夫,无捷径可走。

 

 

中国建筑摄影师21

Shiromio

凭第一直觉去理解建筑

 

 

来自杭州的建筑摄影工作室Shiromio Studio,由学牙医的范翌与学日本文学的黄莞共同创立。非建筑学科班出身的他们,却也因为“凡人”的视角而对建筑摄影有着独特的理解,就像任何一个路人一样混沌而感性地凭第一直觉去理解建筑。

 

 

中国建筑摄影师22

田方方

人是万物的尺度

 

 

来自上海的摄影师田方方,虽是建筑系科班出身,却在一个恰当的时机选择了摄影。对城市、建筑与人物关系有着独特理解的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最终所有的环境和空间都会回到人最基本的情感感受上来。他会在拍摄照片时与场地建立起一种瞬时的情感联系,并享受与建筑、与建筑里的人物对话的过程。

 

 

中国建筑摄影师23

胡义杰

拍出建筑的色彩表情

 

 

在成为建筑摄影师之前,胡义杰主要在从事油画创作及建筑渲染表现。因此“色彩”是他拍摄、表现建筑时十分重要的考虑因素。他认为:作为摄影师,应该在建筑影像的表达中充分发挥色彩的作用,处理好画面中的色彩关系,利用色彩带给读者视觉上的冲击,增强画面的整体表现力。

 

 

中国建筑摄影师24

梁山

摄影加深了我对建筑的思考

 

 

梁山,建筑摄影师,现居上海。曾在山水秀建筑事务所工作6年的他,以拍摄一个自己所负责的项目为契机,开始想要把摄影这件事情做好。

 

 

中国建筑摄影师25

赵奕龙

抓住建筑摄影的“决定性瞬间”

 

 

赵奕龙,职业建筑摄影师,现居武汉。

 

建筑学科班出身的他,最初喜欢上的却是人文纪实摄影。全职从事建筑摄影后,他依然坚持建筑情景化的拍摄,希望在建筑摄影中也能抓住如同纪实摄影般的“决定性瞬间”。

 

 

中国建筑摄影师26

王子凌

如果人物状态过于形式,那我宁愿画面中无人

 

 

王子凌,建筑摄影师,现居北京。

 

大学时期就开始学习摄影,如今认为建筑摄影可以满足其它所有领域的摄影带来的愉悦感。王子凌认为人物不仅可以用来展现建筑尺度,也能够将文学性带入建筑摄影。尽量抓拍人物及其关系,是为影像注入一丝情节与可读性。但如果人物的状态过于形式,那他宁愿画面中无人。

 

 

中国建筑摄影师27

陈溯

每座建筑都有最佳拍摄时机

 

 

陈溯,职业建筑摄影师,现居北京。

 

入行快20年,陈溯依然觉得摄影师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天气,有时候还会调侃建筑摄影师和农民兄弟一样:都是靠天吃饭。陈溯认为每座建筑都有一个最佳拍摄时机或时间段,建筑摄影师都希望在这个最佳时间段里工作,这样可以事半功倍。

 

 

中国建筑摄影师28

杨天周

在日常中超越日常

 

 

杨天周,有方“中国建筑摄影师”系列最年轻的受访者,或许也是国内目前最年轻的职业建筑摄影师之一。这位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建筑学子,因为建筑开始摄影,又因为摄影对建筑产生了许多崭新的理解。

 

 

中国建筑摄影师29

杨斌

建筑摄影也要讲故事

 

 

杨斌,现居杭州的建筑师、建筑摄影师。

 

喜爱人文摄影的杨斌,希望能为人与建筑拍下有温度、有情感、有故事的照片。他认为建筑不只有钢筋与水泥,还有光影与人物;摄影不只有光圈与快门,还有历史与故事。当二者相遇,必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点点滴滴,让我们看到,让时间看到。

 

 

中国建筑摄影师30

陈冠宏

呈现视觉的场所感

 

 

坐标深圳的建筑摄影师AC(陈冠宏),认为建筑师营造空间,空间里的尺度、材质、光线、温度、声音被身体感知后会形成一种场所感;而建筑摄影是通过二维的影像表达空间,通过画面来传达视觉的场所感。

 

 

中国建筑摄影师31

柯剑波

不拒绝坏天气

 

 

受到美术与建筑学的双重影响,柯剑波的摄影反过来也体现了这两方面的特点。他认为气象是无法控制的,任何不利天气,摄影师都应当尝试利用它来为建筑本身的表达服务。

 

 

中国建筑摄影师32

朱清言

制作一张好照片

 

 

朱清言,自由建筑摄影师,现居上海。

 

正儿八经摄影专业出身的朱清言,在芝加哥求学期间因接触一间老牌建筑摄影工作室而最终走上建筑摄影师的道路。但在他看来,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摄影,当主体(主题)、视觉构成、情感联结这三者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即是一张好照片。

 

 

中国建筑摄影师33

王策

摄影师的再创作是一种自我要求

 

 

王策,独立建筑摄影师,现居深圳、昆明。

 

早前多拍风光人文主题的王策,在成为职业建筑摄影师后也一直在尝试将两者融合——创作一种类风光的建筑摄影,他认为这是对建筑所处宏观环境的表达,能够把建筑和环境更均匀地呈现出来。就像他所说:做到客观表达建筑师的作品是职业的基本,摄影师的再创作是一种自我要求。

 

 

中国建筑摄影师34

白羽

摄影不应只是单纯的客观记录

 

 

白羽,职业建筑摄影师,现居深圳。

 

美院出身的白羽,很看重“感受”给建筑摄影带来的影响。白羽认为尽量保持对作品的新鲜感,从旁观者的角度去体会空间场景,对拍摄会有极大帮助。无论是现场获取的直观感受,还是结合建筑师最初想法碰撞出来的火花,甚至算上后期,都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摄影不应只是单纯的客观记录,摄影是输入感受、输出记忆的过程。

 

 

中国建筑摄影师35

李逸

创造更大的个体差异

 

 

李逸,职业建筑摄影师,行知影像创始合伙人。现居上海、长沙。

 

早年拍摄主题多为街头、人文,全职投入建筑摄影后也一直尝试在建筑摄影的基础上融入纪实的温度。李逸认为摄影师应多尝试在照片中融入自己的思考,用风光或是纪实的手法,创造更大的个体差异,让整个建筑摄影生态圈更加活跃。

 

 

中国建筑摄影师36

朱润资

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具有社会和时代特征

 

 

朱润资,职业建筑摄影师,现居上海。

 

建筑学出身的朱润资,却格外关注纪实摄影。他认为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具有社会和时代特征,就像他所关注的Iwan Baan、Gonçalo Fonseca等摄影师的作品,“没有浪漫化其为废墟,也没有妖魔化其为现代主义抱负,而是客观地记录这里如何被建构、如何被改造。”

 

 

中国建筑摄影师37

朱雨蒙

让建筑触达更多普通人

 

 

朱雨蒙,外交官出身的建筑摄影师,现居北京。

 

作为一个非建筑专业出身的摄影师,朱雨蒙把自己当做非专业大众群体的一个代表,感性地体会每个空间营造的氛围,也希望用普通人看得懂的视觉语言,尽可能地将获得的感受传递给读者。对朱雨蒙来说,能够协助一个建筑项目不断“出圈”,去触达更多普通人,是很重要的一个目标。

 

 

中国建筑摄影师38

代西春

摄影师的角色更像是“眼睛”而非“手”

 

 

代西春,当过工程师与记者的职业建筑摄影师,现居重庆。

 

热衷于观察城市生活的代西春,在拍摄中也倾向自然抓拍,尽量不进行人为干预。他认为摄影师的角色更像是“眼睛”而非“手”。一张合格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捕捉、提炼与表达建筑的调性与亮点。如果再捕捉到建筑与人物之间有趣的瞬间,则更好。这样的照片因为具备不可复制性而显得稀缺,所以创作出好的作品既需要运气,也需要耐心。

 

 

中国建筑摄影师39

陆昀

每张成片只用一次快门

 

 

陆昀,非典型职业建筑摄影师,存在建筑合伙人,现居成都。

 

陆昀大概是“中国建筑摄影师”系列迄今为止最具幽默感的一位受访者。这位自称“全职”并不能概括自己工作状态的摄影师,工作与生活交织紧密;在实践建筑摄影的同时,也一直坚持纪实摄影。保持轻松的手感,也保持良好的心态;陆昀从不摆拍,每张成片只用一次快门。拍不到人物状态极佳的瞬间会觉得惋惜,若能拍到,便是会高兴好几天的事。

 

 

中国建筑摄影师40

王卓

形成建筑的叙事和想象

 

 

王卓,建筑摄影师,现居深圳。

 

王卓认为好的建筑摄影应该做到“精准”和“引人想象”。一张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让人感到美,同时也能够传递出建筑的氛围,形成一种心理上的牵引、引发人们对于空间的好奇。因此他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是:所有单张照片都应该是精致的,但它们也可以被连接在一起,形成建筑的叙事和想象。

 

 

*中国建筑摄影师 栏目接受自荐,有意参加本系列的摄影师,欢迎将作品集整理成一份pdf,发送至有方媒体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期待各位的来稿:)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中国建筑摄影师
人物
建筑摄影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