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深圳发声:共议一座山可能的未来

深圳发声:共议一座山可能的未来
林楚杰 | 2017.11.23 09:30

11月21日,深圳安托山艺术公园及博物馆群前期策划工作坊,在有方空间举行。从现场的踏勘到全天的议题讨论,15位专家,7位市民代表,3位NGO代表,50余位观众,共议着一座山的未来。

 

上世纪90年代被开发用于填海建设的安托山,被卷入深圳城市发展的原始积累,成为了城市的一道“伤口”。在当下的语境中,如何为安托山赋予新的内容?对于造城运动的宏大叙事,这片空间记忆应带来怎样的启示和反思?

 

安托山工作坊1
工作坊现场

 

背景

回顾基地历史,自1997年起,安托山被规划为填海工程的取石点,由安托山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采,是深圳早期填海等重大工程的取石点。一方面,安托山为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另一方面,采石开挖削掉了东南角的山体,带来了环境问题。2003到2017年是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周边居民区如深康村、深云村陆续建设,采石工程、工厂陆续停止、迁出。采石场被修复成梯田状态,山体绿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安托山工作坊2
安托山及周边山系的被侵

2005年,安托山公园正式立项,安托山作为公园和博物馆群的规划历程开始。2007年安托山公园管理处设立,将采石场部分用地划入安托山公园的建设和管理范围。2008年,规划在安托山采石场范围内建设特区纪念公园,后移至他处。2010年末,福田区政府提出在安托山启动“深圳博物博览馆群”建设,并对公园重新规划。经过了多轮的论证与规划调整,项目逐渐清晰定位为“安托山艺术公园与博物馆群”。

 

安托山工作坊3
安托山与城市格局

安托山艺术公园与安托山博物馆群,力求在项目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一种新型公共空间实践,在项目的重大环节上,努力达成全程的公众参与、跨界合作与全球视野。公众意见征集与策划工作坊,收集市民、跨界专家的建议,对公园和博物馆的主题、定位、策划、运营与建设等方面进行前期的探讨,为下一步国际设计竞赛等后续环节的开展提供多方视角的参考。

 

安托山工作坊4
前期公众意见征集

意见征集结果显示,面对未来安托山公园的规划设计,如何恢复山体生态环境、实现较强的可达性、提供更多户外活动场所,成为了市民最关心的三个方面。公园与博物馆群的定位,亦是许多人们关注的问题。

 

在前期的公众意见征集活动中,自11月10日发布起,共在6个政府部门官方网页与8个微信、微博自媒体平台推广,线上动员20余万人关注,线下走访深圳市区17处热门公共场所。最终,共收回答卷580份,其中193人表达了参与后续项目工作坊的意愿。最终遴选出7位提出了代表性意见的市民,参与到前期的策划工作坊中。

 

 

现场

安托山工作坊5
踏勘现场

工作坊的日程,从清早的场地踏勘开始。参与本次工作坊的规划师、建筑师、策展人、市民代表等50人,在有方空间集合后一同乘车前往安托山项目基地。大巴抵达山顶,先下车绕着山顶走一圈,然后再下山前往山体前的空地进行踩点。现场踏勘让一众专家与市民感到兴奋,回程的车上,大家已开始对项目基地展开热烈的讨论。

 

安托山工作坊6
工作坊现场

上午,在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福田管理局副局长周红玫开场致辞后,有方创始合伙人、城市研究学者史建,先为到场的专家、市民代表以及现场观众汇报了安托山项目背景,以及有方据前期问卷调查而得的调研结果。这份报告为后面工作坊的现场讨论环节打下坚实基础,三个议题“内容:特色与需求”“形态:空间与设计”“运营:建设与管理”就此展开。

 

安托山工作坊7

安托山工作坊8
工作坊现场

讨论环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主持,包括今年“深双”主策展人、建筑师孟岩,深圳蕾奥规划设计董事长王富海,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王维仁,自然生态记录者南兆旭,今日美术馆首任执行馆长罗怡等来自规划、建筑、策展领域的专家纷纷对安托山项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自参与前期问卷调查的民众中遴选出的7位市民代表及3位NGO代表,也在现场积极参与讨论,一位专业人士一位市民代表的发言顺序,巧妙地均衡了各方对于安托山项目的观点。

 

下午的讨论环节气氛热烈,周红玫表示,工作坊的成功举行,让人深刻感受到公众对深圳的家园意识,这种力量值得珍惜和尊重。希望这样的组织模式,在未来也可以继续推行。在当下的语境中要有新的价值启蒙,自上而下的造城实践需要有更深的社会和文化内涵,以及反思和重新的建构。

 

安托山工作坊9

安托山工作坊10

安托山工作坊11

安托山工作坊12
工作坊现场

讨论的话题没有离开公共空间或者公共场所的可能性和方向,参与者把话题的多样性、对未来的多种视角、生态性与社会性都表达得很清晰,所激发出来的丰富观点,尤其是年轻的观点,都是基于公共领域的共同努力。

 

朱荣远最后表示,与市民充分的交换意见,今天也许只是一个开始。在过程当中我们要以兑现来表达诚信,否则项目对于深圳文化的贡献价值就会损失。公共空间真正成为一个包容价值观和阶层意识的收纳器,这个事情可能唯有深圳做得到。

 

安托山工作坊13

安托山工作坊14
工作坊现场

 

共识

在全天的工作坊中,不同群体的发声以及现场的碰撞,集结成为以下的观点共识。

 

 

1  多元介入

 

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需要有不同的社会群体介入,他们的声音不应只是湮没在政府造城运动的宏大叙事之下。完全精英化的专业团队,并非是最优选择;更好的空间营造,需要将普通市民的意见与精英团队的想法,进行综合。

 

 

2  自下而上的生长

 

深圳是一座民间力量非常旺盛的城市,在安托山项目的推进中,是否可以深入挖掘民间的力量?有无可能实现一种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的生长?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的人口年轻,呈现出来的观点积极而鲜活。这是一座有着强烈公民参与意识和家园意识的城市,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一定规模以下的设计竞赛对市民开放报名,让竞赛变得“无门槛”;让公共空间成为民间展示的舞台。

 

 

3  不以一次竞赛定案

 

不由一次设计竞赛定案,而是采取“聆讯”的方式,在众多基本概念中形成一种共识,在共识之下,该做生态的人做生态,该做博物馆的人做博物馆,等等,让项目推进变成一个长期协调沟通的过程。而永恒的生态价值和相对临时的人工设施,应当是可以不断生长的——随着时间慢慢形成,而非经由规模化的一次性设计完成。

 

 

4  不忘“伤口”

 

深圳的崛起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典型案例。上个世纪90年代,安托山的山体被削掉了70米,成为深圳城市发展原始积累的一部分。被开山采石过的安托山,是城市的一个“伤口”,后来者需要带着谦恭的姿态,采用收敛温和的方式,对这段被开采的历史进行阐述和表达。在处理“伤口”的过程中,以下几个关键词需要考虑——反潮流、反媚俗美学、反城市、反建筑。我们需要一个反省历史的机会与场所。

 

 

5  生态就是文化,生态就是博物馆

 

“自然”这一议题,需要被强调。在过去,安托山是深圳市中心的“生态方舟”——塘朗山——的一部分,这座“生态方舟”保留了深圳大量非常珍贵的物种。对待安托山的态度,体现了这座城市对于生态文明的态度,这座山体本身就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馆,不需要有大面积的人工工程痕迹。作为有着900多个公园的城市,深圳不缺公园,缺的是不油腻的设计。

 

 

6  拒绝同质化设计

 

安托山与深圳其他公园、博物馆的差别在哪里?安托山的叙事方式是不是要跟它们一样?安托山没必要变成莲花山,没必要变成笔架山,更没必要像“欢乐海岸”“欢乐谷”那样,成为“欢乐山边”。深圳现有的公园和文化设施的盲点在于文化品质太低,安托山要有自己的定位与方向。

 

 

7  从城市特质出发

 

如何去定位安托山公园与博物馆群?如何为其赋予文化特征?从城市的特质出发,或许是值得考虑的方向。深圳这座城市,有着“科技”“设计之都”“先锋”等关键词,在当下的语境中将它们解剖呈现,不失为一种可能性。

 

 

8  缝合空间

 

过去曾作为塘朗山一部分的安托山,现在与塘朗山处于脱离的状态。安托山的设计,需要修建生态的通道,缝合这一被人工切掉的山体关系。公园的可达性和立体交通,以及与周边的联系,同样需要纳入考虑的范畴。地形的高差可以作为连接的条件,实现更大尺度的慢行系统规划。另一方面,周边居民的“心理空间”同样需要被考虑。比如,纽约高线公园虽然是相当成功的案例,但住在附近的不少居民表示反对,因为过多的游客人群对居民原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

 

 

9  文化片区里的一环

 

在安托山所处的深圳华侨城片区里,一个大胆的设想,是在从南到北的方向上形成一个真正的国际级文化片区,将安托山纳为其中的一环,让周边文化渗透到设计中去,而非让安托山处于孤立的状态。不同的城市空间,应处于共享联动的关系之中。

 

 

10  网络式博物馆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有着包括广东省博物馆、西九龙文化艺术区等众多出色的展览区域,与积累了好几代的广州、香港相比,相对缺乏积淀的深圳在历史方面不占有优势,深圳需要做的是强调自己的特色。

在粤港澳九大城市+两个特区里,现有博物馆间的展览,相对封闭而缺乏连通性。利用相关的力量,联动起大湾区内的博物馆,实现资源的互补,构建博物馆网络群,不失为一个大胆的策略。

 

 

11  绑定关系

 

在安托山这一设计里,公园跟博物馆处于被绑定的关系,设计不应按照传统博物馆的要求去设计博物馆,而是应该创造一座“公园的博物馆”。从策划、运营到设计,公园和博物馆都应是一体化、整体融合的。

 

 

12 未来进行时

 

深圳在近年来新建了不少漂亮的公园,但并不是做好了“摆”在那里就行。公园的运营新模式同样值得去追问,比如将运营的主动权,交付给社区的志愿者和相关的专业人士等等。

 

安托山工作坊15
工作坊合影

 

与会人员

专家

朱荣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王富海: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孟岩:都市实践创建合伙人

朱竞翔: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王维仁: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王维仁建筑研究室主持人

汤桦: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桦工作室主持

庞伟: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设计师

朱涛:香港大学建筑系副主任、副教授,建筑师

成行:JAMES CORNER FIELDOPERATIONS 中国工作室总监

冯原: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

史建:策展人,评论家,城市研究学者

罗怡:策展人,今日美术馆设计馆的首任执行馆长

许重光:华侨城股份总规划师

杨钜泽:深圳市艺术设计联盟常务理事,深圳市绽放文创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南兆旭:出版人、自然生态记录者

市民代表

温琦:深圳大学

董建辉:卓越地产

范业麟:华阳国际

潘学军:警察训练学校

张嘉文:深圳市委党校

黄立:顺丰快递

周圆:深圳市大韵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NGO代表

何海群:公园之友

胡诗旸:SANS三思

虞鑫:TNC大自然保护协会

 

政府部门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福田管理局代表(周红玫、于敏等)

深圳市福田区建筑工务局代表(麦昶奕、刘媛、黄树青)

深圳市福田区城市管理局代表

深圳市福田区文体局代表(刘高峰)

 

现场观众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如需转载,请后台与有方新媒体中心取得联系。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公共空间
城市
安托山
深圳
资讯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