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尚上讲堂 | 马岩松:建造自然

尚上讲堂 | 马岩松:建造自然
林楚杰 | 2017.08.01 18:30

 

7月22日下午15:00-17:00,深业置地主办、有方承办的尚上讲堂·第3季|马岩松——“建造自然”讲座,在深业上城举行,马岩松分享了他的建筑哲学与思考。以下为讲座全文:

mayansong build nature 01

 

我是马岩松,讲座的主题是“建造自然”。我是建筑师,每天都在建造。关于建造,很多人认为是人工的东西,当我们谈论“建造自然”的时候,很多人会说“你谈的是假的自然,真的自然不好么?”其实,我们眼里能看到的城市环境,都是建造出来的。今天我要讨论的“自然”,指的是建筑师眼中的人造自然的观点。

 

mayansong build nature 02

mayansong build nature 03

讲座现场,摄影:张超

 

城市与自然

 

作家老舍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四合院和老北京的城市的美,在于它的“空”。这个“空”里可以发生很多东西,有树、有鸟、有花。有了这一切,才有生活,有了生活就有爱;有了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人和自然之间的感情等等,这些就是城市的核心。“空”让这些东西发生了。

 

mayansong build nature 04

mayansong build nature 05

胡同泡泡

 

MAD在胡同里设计了这一个小的泡泡,一个非常小的、像细胞一样的改造,像是在“空”的角落里生长出来的。大概在2005、2006年,当时整个北京都在讨论奥运会那些非常了不起的大建筑时,我们就想什么样的设计可以表达个人,怎样可以在这么一座非常具有力量、速度的城市中强调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很多四合院里没有卫生间,这个泡泡的功能是一个卫生间。我们把泡泡放在院子的一个角落。因为用的是一种反射的材料,所以泡泡会反射周边的环境。泡泡的外观是光滑的非常规形状,它并不是一个镜子;当你看到它反射的景象时,并不是把一个现实又重复了一遍,而是“扭曲”了天、地、老房子、新房子、树木,把四合院里的景象变成新的环境。对我来说,胡同泡泡是很个人的东西。当时院子边上有一个外国人邻居,他说怎么可以盖这个泡泡,难道你不知道北京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吗?为什么不建成古典的建筑?我就跟他说“空”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创造出“空”,有非常多的方式,我们用新和老结合做成了“空”。

 

我当时的想法是让泡泡“生长”,在北京老城的四合院里面,哪里需要卫生间就建一个泡泡,它们就会变成一个一个的泡泡,在这个城市里长起来。它跟老建筑完全不一样,不是老的形态,也没有用传统的材料,构造也跟老的没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还跟老建筑形成一个反差,但新和老在胡同里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mayansong build nature 06

纽约的曼哈顿(左),中国城市的新商务区(右)

 

我们将这两张照片合成,左边是纽约的曼哈顿,右边是中国一个城市里的新商务区。它们的模式非常相近,但是这两者相差100年。像纽约、芝加哥这些城市模式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主义城市,今天成为了中国很多城市的现代化“范本”。如果说从来没有出现过左边的城市(纽约),再问我们的建筑师、城市规划者们,问他们想建一个什么样的城市、认为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样,我相信他们的脑子会一片空白。当然纽约是很好的城市,我们去到纽约会觉得它很有活力。但是当把它当成一个现代主义思想遗产的课题时,必须要谈到未来的城市这一话题,包括西方的城市如何转变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2005年前后,MAD在加拿大中标了一座高层建筑。当时中标是一栋楼,建成之后当地人把它叫“梦露大厦”。他们特别喜欢这个建筑,之后又在旁边多建了一幢。“梦露”这个名字不是我起的,历史上好像是第一次有人以一个女人的名字来命名高层建筑。因为其他的高层建筑都更像男性,都是垂直线条的摩天大厦,是力量的象征,都在比谁更高更强更快。但是“梦露大厦”的这个曲线,感觉是在诉说飘动、自然、风、阳光等等。这些想法对我来说是当时的一个感觉,当时最初的时候还没有存在说我对中国的城市有什么看法,或者对西方的城市有什么批判性,我就想建一个高楼让它有自然的感觉。第二栋楼又有点不一样。我们跟甲方说,不可能有“两个梦露”立在那儿,会很怪,于是说服了甲方让第二栋不要重复第一栋。我们将其进行了扭转,从楼上往下看,很多阳台变成露台,阳光可以进到室内。从不同角度看,两栋楼又有点不一样,是呼应的关系。

 

“梦露大厦”并不是一个螺旋式的建筑,只是每层扭转的角度不一样,形成建筑在飘动、在运动的感觉。两栋楼在一起时,这些曲线之间产生了一种互动。这两栋曲线高层建筑,与居住其中及周边的人们也产生了一种互动。

 

mayansong build nature 07

mayansong build nature 08

梦露大厦,加拿大

 

在“梦露大厦”之后,我在重庆市中心设计了一个高层方案,很遗憾没有建成。它跟“梦露大厦”有些不一样,“梦露大厦”更像是一个雕塑,而这个高层有着生长的感觉,它没有特定的形状,每一层有平台,隔几层就有花园。当我把模型做出来以后,觉得这个建筑更像一个有机体。我第一次把它跟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联系起来,看到在绘画里面山、水、人和亭子、建筑和人工的道路,有一种共通的感觉——建筑并非只是在建造一座建筑,而是在建造一个整体环境,就像一个画家,他在画一幅山水画时,也没有真正看到山和水,只是在空间里面想象,想象人在自然中的意境,然后用画笔表达出来,想象人跟自然的关系。于是我在想,这个关系能不能放在一个城市的高层建筑里面?虽然这个建筑没建成,但是我觉得它对自己很重要。

 

mayansong build nature 09

“城市森林”方案,重庆

 

后来我们在黄山建造了一组公寓,地处于一个山坡上面,面对着湖。周围的自然环境非常美,让人觉得只要在这个地方建房子就有罪过。城市里自然的缺乏,人口的密集等,都是建筑师前期考虑设计的前提。把人带进自然,也是建筑师的一个工作。如果在这个地方一定要建住宅,能不能以一种别的方式建造呢?于是,我们把建筑做成跟山一样,分散式布置,跟每一个山体结合。每一个山体的高矮胖瘦不一样,建筑就把这些山体的等高线提取出来,延伸成单体建筑。每个建筑的形体、高矮、平面等都不一样,目的是为了更能跟环境融合。

 

因为周边的环境、树、地形都不一样,设计把每栋建筑单体的每一层都处理得不一样,希望最终呈现的结果是,一方面是从地长出来的感觉,另一方面每层都仿佛漂浮于整个环境里,而不是大楼建在山坡上的那种很沉重的感觉。

 

mayansong build nature 10

mayansong build nature 11

mayansong build nature 12

黄山太平湖公寓,黄山

 

在这个建筑中,人跟自然的关系不是割裂的,而是可以感觉到有室内外的空间,在建筑和其他的建筑中形成人与人互相看,平台与平台互相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及人在自然中的感觉。

 

上面的很多词并不陌生,它们曾出现在古典的环境中,会用这些词来描述一个园林或者一个传统城市。但我们现在很少这样用了。黄山公寓的这一设计,并非传统的古典建筑,它不是一两层的房子,而是有密度的,我希望在这么一个前提下,尝试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筑物的平台,与水,与山产生一种对话。

 

相比于黄山的公寓设计,我们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设计的博物馆,将周围的环境设计得如同沙漠一般,没有树,没有草,也没有城市中看到的所谓自然。在我看来,沙漠也是一种自然,一个岩石,一粒沙子也是自然。我谈的自然并不是狭义的绿色或者把树种在城市里的这种简单概念。我考虑的是,人对环境的敏感的感受与情感,能不能在现代建筑中出现。

 

鄂尔多斯博物馆的内部里,连接两个门之间的空间,如同峡谷一般,又如同未来城市的废墟,有很多桥联结着两边的展厅。人行走于展厅中,可以顺着这些桥回到公共空间。空间里有很多自然光,也有很多洞穴一样、暗的空间。之所以在这里用了峡谷这一意象,因为峡谷是千万年以上的自然,沙漠也是一样。相比于人类创造的文明,它们有一种原始感,让我感到十分震撼。我把这些意象通过抽象的方式呈现在空间里,让它们有了一种未来感。

 

mayansong build nature 13

mayansong build nature 14

鄂尔多斯博物馆

 

我们总是把那些不熟悉的东西都说成是未来的,其实没人知道未来是什么,也没人从未来过来告诉我们未来就是这样的,有人说未来其实就是陌生感;当这种陌生感跟原始感结合或者冲撞时,我觉得就能造成一种现实被抽空的气氛,最终会让人进入到时空的漩涡里。我觉得这样的空间体验,对于博物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博物馆与时间息息相关,当一个人进入到周边完全没有暗示性的环境时,想象力就丰富、自由起来了。在这个建筑里面,我也没有种树、种花、种草,但自然对我们来说是有启发的,能把我们带到另外一个时空去。

 

我们设计了福建的一个博物馆,它正处于建造当中,周围是大片的水面,博物馆与周边的山产生了一个对话。博物馆成为了一座岛,上面是公共的室外空间,它跟水的关系就像沙滩一样,人可以在上面玩耍。这就如同大地艺术一般,它并非真正的自然,而是人工的自然。

 

mayansong build nature 15

mayansong build nature 16

mayansong build nature 17

平潭艺术博物馆,福建

 

哈尔滨大剧院的设计,从外观上看好像是一座趴在地上的建筑,冬天时好像雪山一样。它与大地融成了一体,一个是天一个是地。这是一座由大小两个剧场组成的建筑。人可以顺着建筑的缓坡走到上面,走到屋顶的室外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可以瞭望,还可以观看室外演出。现在,我越来越觉得相比于“自然”一词,“天”和“地”更接近于我想表达的内容。因为提及自然,我们会认为是植物、节能、可持续发展的联想,而“天”“地”谈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情感关系。有很多的文化建筑显得“高傲”,尤其是白天没有歌剧演出时,让人有一种距离感。在哈尔滨大剧院,平时白天也有很多人走上去坡道看城市看周边环境,于是这与大地水平线融合的这一建筑,与人有了互动。

 

mayansong build nature 18

哈尔滨大剧院

 

建筑的外面的金属壳,好像是漂于大地之上,让人看不到很重的结构。内部是流动的空间,是一个跟外表皮分开的、木质的剧院。在它们之间有两组楼梯,里面充满自然光,让人产生自己还身处室外的感觉。当人在楼梯走的时候,人与人之间有非常多的角度可以互相观看,有一点舞台的戏剧场景感,让人在进入到演出空间之前,感觉自己成为了演员。

 

演出空间里面,也是一个很有机的空间,有点像乐器被剖开的感觉,里面有很多的孔洞。大厅里面,它跟自然光、跟各个区域的关系都是非常开放、自由,可以走到任何一个地方。小剧场冬天的时候还可以看到外面下雪,两边的墙是混凝土材料的,出于声学的考虑,做成了水波纹的效果,有点像两个声波叠合在一起形成的效果,视觉上好像室外的水进到室内的想象。

 

mayansong build nature 19

mayansong build nature 20

mayansong build nature 21

哈尔滨大剧院室内

 

在北京的三里屯,我们设计了中国爱乐乐团的音乐厅。三里屯片区有体育场跟许多商业,人非常多、交通方便,但是又好像不是音乐厅的那种气氛。所以我们将音乐厅的外表面设计成一个半透明的表面,使得它有一种光线的通透自然感,让人心里有一种身处闹市、却又跟现实有距离的效果。在白天,室内的人可以感受到从外面进来的自然光;到了晚上,灯亮起来时,整个建筑的外面就像发光的灯一样。我们在室内许多地方用了白色的材料,利用光来塑造空间。在音乐厅的内部,声学反射板可以作为投影使用,而下面的观众座席为木质材料,上下有一个明显的区分。不同的投影场景,可以让观众转身于不同的场景效果。

 

mayansong build nature 22

mayansong build nature 23

中国爱乐乐团音乐厅,北京

 

从“山水城市”到“天地”

 

自然是什么?我之前提过“山水城市”的概念。“山水城市”最早是钱学森先生提出来的,当时他说中国城市正处于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在这个过程里,中国传统的这些美的城市,老北京、老杭州、老南京、老苏州,它们的美在新的城市中已经看不到了。

 

另外,在东西方的概念里,除了建筑与自然的形式,看待自然的方式也是很不一样的。拿法国的凡尔赛宫与苏州的园林对比,在参观法尔赛宫时,里面的树阵如笔直的墙面排列着,我当时问了如果其中一棵树死了怎么办,因为缺了一棵就会很难看。当时得到的回复是,死了就拿走再换新的,因为在这里树只有物理属性,不具备文化属性。而在东方很多概念里面,树、石头它们都有自己延展的含义,跟人的经历、文化和情感都有关系。建筑跟它的关系都是互相映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北京,从景山到后海一直到颐和园,这是一个大的园林概念,城市规划有很多是人工加自然改造形成有意境的景、桥、塔。这种大规模造城,还有之前的园林尺度,一幅山水画,一个盆栽,不论什么尺度都把一种哲学运用到一个真实的世界。钱学森说了山水城市的概念,当时没人响应。而他担心的事情现在也变成了现实,他说我们现在的城市就是北美城市,中国这种自然跟人之间的关系,能不能变成一个指导未来城市建设的哲学?

 

mayansong build nature 24

纽约中央公园(左),北京故宫周边(右)

 

古人在过去,在城市的尺度上建造了老的北京、老的南京、老的杭州;如果说纽约是现代城市代表,那么今天我们要建造未来的、高密度的后现代城市,应该要有一种新的模式。

 

在过去,北京如火如荼地建CBD高楼时,库哈斯指出,北京将来的高楼肯定是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厉害,他说许多摩天楼扶摇直上,想象力突然倒塌,没有创新;这也是为何,他后来在北京设计了夺人眼球的CCTV大楼。在我眼里,它跟其他的传统摩天楼确实不一样,不过它们追求的力量、纪念性是一致的。

 

在朝阳公园广场的项目里,我想能否在朝阳公园这里建一座跟其他摩天楼不一样的建筑,让它成为公园的一部分。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建筑评论家王明贤,他创造了一系列作品,用油画的方式去画中国传统山水画,然后把现代建筑放到画里面,他把央视大楼放进去,把国家大剧院也放进去,每个放进去都感觉特别别扭;当他把我们设计的朝阳公园广场放进去时,感觉就像远处的山一样,整体显得很协调。当然,这种协调感在现实上确实不存在,建完之后,有人站在边上看完后,说这是不是“奇奇怪怪的建筑”?

 

mayansong build nature 25

mayansong build nature 26

朝阳公园广场,北京

 

我们平时说的“火柴盒城市”“钢筋混凝土丛林”,其实是在说什么?说的是人在城市中的迷失,那样的环境不是为人的情感设计的。有些人会讨论户型多大,采光够不够等问题,但这并不是我想讨论的内容。我想讨论的内容是情感上的,人有没有归属感,人会不会认为这个地方是有感觉的。在我看来,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大问题。

 

在纽约,中央公园跟周边的摩天楼,有一个明显的界线。界线一边是伟大的城市,另一边是自然。而我特别希望这两者可能有一个融合。关于朝阳公园广场的设计,有人说太像山了,还有人说像暖气片。我想表达的是,做成什么其实是自己的事,“山水城市”对我来说,它不是一个形象,所以我并不在乎它是“暖气片”或者“山”“外星的建筑”等等。我关心的是感觉,关心的是建筑里面的环境带给人的感觉。你会觉得它一直在那,你觉得它跟公园有一种暗示,你觉得它跟天之间的一种对话,这些感觉都是我后来去场地发现的。

 

mayansong build nature 27

朝阳公园广场与周边环境

 

有人说这个建筑太黑了,我说可能因为北京的天气不好,天气好的时候就像水墨一样。其实我总是羡慕那些古代的人,他们建的都是一两层的房子,建得不好看就用树挡着。我们一建就建大楼,建成方块被人说,不是方块也被人说。从朝阳公园广场的大楼里往外看,可以看到一些小的建筑,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当我们要建高密度的大楼时,同时也需要有一些小的、宜人的环境,周围有树、广场、院落,以及平台等空间。

 

在南京的证大喜玛拉雅中心,我们把有着办公、住宅、酒店的13栋楼,设计成为了像远处的山、流水一样的城市整体背景,下面是像村落一样的空间,其中有三条街道穿过,区域内有商业、图书馆、公共的平台,中间不同的层次里植入绿化。在第一期的建造中,设计了一个电梯筒,把它从建筑里面“拿”了出来,放在了室外,这个电梯每三层停一次,与高层之间有桥连接,可以通过桥走到建筑的内部,里面相当于是共享的花园,走进去以后通过楼梯上一层下一层,这三层就有了一种高层建筑空间里人的社区的感觉。

 

mayansong build nature 28

mayansong build nature 29

证大喜马拉雅中心,南京

 

在罗马的老城里,我们完成了一个改建的项目。这是我们第一个在欧洲的设计。项目本身是一栋旧建筑,所有人都说把它拆了,然后在基地上重建一座新的建筑。但我的想法并不是这样,而只是把墙给拆了,让它成为只有梁、柱和楼板的架构,然后再把我们设计的住宅单元安插进去,创造出一些花园和平台。

 

我们要怎么样去看待传统?我去到现场的时候,希望有不同的角度去介入。我认为一个真实的生活很重要,能有阳光、能有绿色、能有人的生活,而不是一个风貌、形象,甚至是对传统的重复。这个对我来说也是自然,人的真实生活就是自然。

 

mayansong build nature 30

mayansong build nature 31

改造项目,罗马

 

在日本,我们完成了一个幼儿园项目。原本有一个老房子在那,我们建了一个更大的房子,把旧的房子木结构套在里面。在设计上,业主与他的父亲最开始意见不同,最后协调之后,将幼儿园建成了现在看到的样子。在里面学习的小孩子很喜欢这一座建筑,就连业主的父亲也很高兴,因为老房子的一些记忆保留了下来,这也是建筑与人的感情。有一种情感上的东西在建筑里,对我来说很重要,当它有了生活,建筑就有了生命。

 

mayansong build nature 32

幼儿园设计,日本

 

三年前,我们被邀请参加了一个在芝加哥的博物馆竞赛,《星球大战》的导演乔治·卢卡斯捐建的一个博物馆项目。他邀请了五个建筑师,最终很疯狂地选择了我们这个最年轻的、从中国来的团队。我当时想,能不能建造一个这样的建筑——它不只是一个物体,它不只是一个空间,而是一个气氛。它跟周边的水、公园融为一体,看不到建筑的墙和屋顶,就像一个大帐篷一样,慢慢地挂在那儿。从平台的广场,进入到里面会有一个很大的穹顶,围绕着穹顶慢慢上到屋顶上面,到屋顶又是看天,跟天空有一个对话。对我来说,这个建筑有点古典,又有点所谓的未来感。

 

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芝加哥的这个方案没有进行下去。最终博物馆的选址改成了洛杉矶里的一个博物馆公园。我们把它设计成有点飘浮感的建筑,好像是一朵从别处飞过来的云。地面上留出了很多公共空间,有起伏的地景;同时,建筑的上面也是一个公共空间。

 

mayansong build nature 33

卢卡斯叙事博物馆方案,芝加哥

mayansong build nature 34

卢卡斯叙事博物馆方案,洛杉矶

 

最后想展示的是一个在纽约的项目。我们设计的是在帝国大厦边上的一座高层。附近还有一座超白金绿色建筑的美国银行办公楼。也许银行办公楼里面的空间和温度很好,技术很好,光线也很好,但是在它里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缺失的。我认识几个在里面工作的人,也不见得他们很愿意呆在里面加班,这完美诠释了纽约这座权利和资本的城市。我们设计的这幢楼的顶部,几乎是一个像慢慢变透明地融到天空的穹顶,里面有一个小的花园。它跟天联系在一起,不追求权利和资本带来的力量,而是好像在跟天地之间进行对话。

 

mayansong build nature 35

摩天大楼方案,纽约

 

在今天,在全球现代主义在工业文明的末期,要有一种转变,这种转变无论是来自中国还是来自其他地方,都是必定要来临的。但是当你看到中国东方的传统文明时,可能会有一种启发,这种启发不是构造、材料、具体的手法上,而是它看世界的哲学。我个人觉得,这个哲学的智慧有可能会带给我们的启发,一种世界观,如何建立一个新的城市。这种世界观对世界会有它的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试验的方向。我们在解决一个所谓建筑的问题,有文化的问题,有历史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今天热火朝天建造大量的、有需求的、实用主义的城市时,也应该去考虑的问题。

 

问与答

 

mayansong build nature 36

问答环节,摄影:张超

 

提问:在当下城市化里面那种高层住宅,我觉得是一种反人性的设计。因为在里面的空间,你的天花板是另一家的地板,你的地板是另一家的天花板,空间是虚的,它是一种“反家庭”的东西。在设计加拿大的梦露大厦时,你怎么看?

 

马岩松:我觉得高层住宅没有原罪。有人认为,在城市里建造这些高密度的东西是反城市的。事实上,人类的近代文明产生于城市,城市是非常重要的场所,高密度是城市的一个特点,不管是办公楼还是公寓,在这个里面怎么能达到那是我们要做的事。我没有觉得这是所谓的反人类。我觉得在城市里,密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了密度才有的交流。我只是对现在的设计、城市以及高层住宅的出发点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把现在谈的一些功能、技术这些基本的因素放在第二位,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它的环境,它的社区感,它跟自然的对话。

 

四合院很好,园林很好,但是我觉得今天如果在城市里搞这个,反而是有一种原罪,因为那样会占用非常大的资源。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四合院,全中国都铺满了。但是古代传统的它们对自然的看法跟意境,有很多的智慧在里面。我觉得它对于现代主义的高层建筑、公寓是有批判性的,还有可能是颠覆性的。

 

提问:题目叫做建造自然,我们也看到很多像山一样的图片。如果以山为例子,用建筑去模拟山,和建造像山一样的建筑之间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区别的话,它们是否有高下之分?

 

马岩松:你说的两者之间,是有点类似的。但我不觉得我在建山,比如朝阳公园广场,像山但也不一定像山,如果真的很像山就不会有人说是暖气片了。很多的东西是一种感觉。你说的“高下”是在很深层次的美术里面会谈到的。但是我现在面对的是什么呢?我现在面对的是一个现代城市对我的包围,就是说我想象的世界就像那些老城一样,可能除了有意境、山水之外,它的气氛是很平静、很放松的。

 

但是,现在的城市好像有一种自己的方式,把所谓的山水强压到现代城市中,它也是一种对抗。在我看来,理想的环境现在并不存在,如果我很弱,我就不可能有这种对抗。所以,这是我个人的一个方法。如果从形式出发来讨论,我觉得形式是无法回避的,即是无论外界说它像什么,都是回避不了的。只有一种情况,就是把建筑设计成方形的,没人会提出批评的声音,因为它跟其他的建筑很像。形象对我来说,不但是不能回避的,而且是我的一个武器,甚至有的时候是对某些感觉的一种催化。是不是可以没有形象就能拥有一种感觉?这个我没办法做到。

 

mayansong build nature 37

讲座现场,摄影:张超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建筑讲座
建造自然
视频
讲座
马岩松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