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广州新中轴南门户:城市轴线设计的全新可能

广州新中轴南门户:城市轴线设计的全新可能
撰稿、采访:原源、李博超 | 2022.07.20 19:30

什么是“广州新中轴”?

 

当新中轴再遇珠江,14年的设计推敲+院士坐镇总设计师+集合海内外顶级团队设计智慧,现阶段的新中轴南门户:海珠·沥滘生态城,将如何规划?

 

这片区位关系优越、历史底蕴深厚、生态环境出众的场地,将为城市中轴线设计,揭开哪些新的可能?

 

......

 

俯瞰中轴线上的珠江新城  ©sellwell / 图虫创意
海珠·沥滘生态城规划效果图

一座伟大的城市,必然拥有独特且具魅力的城市中轴线。7月2日,怀着对广州新中轴再遇珠江的全新想象,海珠·沥滘生态城城市规划发布会在广州珠江新城举行,由华南理工大学设计院与土人设计带来的设计再思考,也在会上正式揭晓。

 

广州新中轴,是广州新世纪的城市中心。海珠·沥滘生态城,坐落在新中轴南段最后1公里,是南中轴与珠江二次交汇的黄金之地,是海珠区最大的滨水综合片区,也可谓是广州新的“南大门”。正如广州市海珠区政协副主席、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珠区分局局长区俊东在发布会致辞中所言,“沥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注定让这个片区卓尔不群、广受注目”。

 

新中轴南门户在今日的开发建设,必然要成为广州最新时代面貌的体现,营造独属于这个区域、别具一格的空间新格局。此外,470万方的庞大更新面积、复杂的规划条件、高规格的目标定位,无疑也对片区开发工作提出着重重挑战。而之于深耕城市更新与地产开发26载的广州本土名企珠光集团,打造属于广州的中轴空间,既是情怀,也是挑战。未来的海珠·沥滘生态城,将规划为集总部产业办公、湾区文化交流、星级酒店、创意商业、品质住区于一体的理想城市发展单元,区域内统筹规划布局的100余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交通、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将与沥滘原住民完全共享。

 

在政府、开发商、设计师、当地民众的群策群力之下,项目规划目前有哪些最新进展?在进一步思考片区规划方案的过程中,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对新中轴空间有着哪些愿景?下文逐一揭晓。

 

发布会上广州市南洲街沥滘经济联合社党委副书记郭瑞愉(左)与珠光控股集团执行董事、行政总裁刘捷(右)致辞现场  ©珠光集团

 

城市的生命,在于尊重历史,更在于演绎未来。

 

细流为沥,河道为滘。沥滘是赫赫有名的岭南水乡,岭南文化在这片古村落间流传了近千年。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卫氏大宗祠等十多个宗祠,广州城旧界碑等重要文物,以及滨江现存的大量厂房、船厂,都标志着沥滘曾作为城市重要商埠的辉煌记忆,也体现着深厚的岭南文脉积淀。

 

《千年沥滘》选段  ©珠光集团

沥滘南临珠江后航道,北衔面积约1100公顷的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沿江岸线长达7.1公里,原生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作为目前广州市中心面积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海珠·沥滘生态城将紧抓新中轴南延的发展契机,化自然、人文优势为功能、形象优势,塑造引领时代、面向未来的城市封面形象。地块内未来将建成“六横十三纵”的交通路网,助力构建广州超级TOD枢纽南门户,加强与湾区核心城市的联系。

 

项目周边拥有143家世界500强,106家广州市认定总部;分布着海珠创意园、广州之窗等六大产业园,未来将成为湾区创新要素、产业聚集的节点,释放广州千年商都磅礴经济能量,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布局。

 

《千年沥滘》选段  ©珠光集团

 

江是一座城的来处,轴是一座城的方向。

 

近千年的建村历史、水绿相接的生态资源、城中村既有的市井活力……如此复杂、特殊的场地条件,遇上打造新中轴门户名片的形象要求,使规划设计必须审慎、科学、全面,在构想与落地的平衡间,寻求一条独具沥滘特色的城市蜕变之路。

 

自14年前筹备沥滘“城中村”三旧改造起,海珠·沥滘生态城项目展开多轮设计研究,谋求更为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规划方案。从海珠生态城总体概念规划、控制性详规,到海珠创新湾(沥滘片区)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规的制定、获批、落实与调整,在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的坐镇指导,以及SOM、戴水道等团队的早期概念规划的基础之上,一轮轮设计深化凝结了海内外顶级设计团队的智慧结晶,也让广州新中轴南门户的美好图景逐渐清晰。

 

项目规划历程  ©珠光集团

 

 

规划先行,谋而后动。

 

为使规划设计方案更具国际视野与可持续发展性,符合当下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的需求,2020年,珠光集团启动了“海珠创新湾沥滘核心区城市设计以及建筑群概念方案设计国际竞赛”。

 

2021年1月,由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常青(中国科学院院士)、俞孔坚(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倪阳(华南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院长)、王世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潘忠诚(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刘捷(珠光控股集团行政总裁,业主代表)7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团队,对ZHA(扎哈事务所)及上海天华联合体、SOM、株式会社日本设计、Gensler、中规院及中国建研院联合体五组入围团队递交的方案进行评审。

 

五组方案阐释出各自对这座综合性“岭南大城”的独到理解,也为后续方案提升提供了多项重要策略——高层地标、文化前庭、超级街区、南海心沙、中轴景观。各方案优势亮点可用以下三问概括:

 

当新中轴与珠江再次交汇,沿江界面应怎样塑造门户形象?SOM强化地标性的设计以子母塔的天际线形态呼应轴线,塔楼形似山谷的布置化用了向上升起的花瓣形态,建立起对“空中岭南”意象的空间回应;扎哈事务所联合体则强化空间的灵活适应性、导向性与识别性,整合、丰富空间形态,满足城市未来的发展要求。

 

SOM竞赛阶段方案效果图
扎哈事务所联合体竞赛阶段方案效果图

7条轨道交汇,如何集聚并强化TOD的开发势能?在扎哈事务所联合体、SOM及Gensler的方案中,三者不约而同地以沥滘地铁站为核心进行TOD的开发强化,建立南海心沙的轨道通达。Gensler、中规院联合体、日本设计则均选择于南海心沙中设置码头,规划配套水上活动设施,延续埠头生活的历史记忆。尤其在日本设计的方案中,多重交通方式被整合至一个枢纽空间中,地上地下纵向拉通,既提升了片区的通达效率,也带来了体验丰富、步行友好的通行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SOM还提出“超级街区”概念,通过地块合并、道路下穿等形式,结合轨道综合开发,以此优化空间格局、释放道路交通空间、反哺绿地公园,建立全天候的内部步行交通系统。

 

日本设计竞赛阶段方案效果图

如何邀请市民走进中轴空间,保持中轴的亲和活力?Gensler先将中轴生态湿地与沥滘文化走廊拉通,又以滨水公建活化场所,并植入艺术家村特殊业态,在呼应中轴景观的同时,突出场地的文化性质。扎哈事务所联合体则设计了四个创新性的“光环”连桥系统,在构建慢行交通系统同时,也可成为欣赏珠江盛景、回望中轴空间的观景平台。

 

SOM选择于中轴打造“科技森林”,受传统镬耳屋的启发,中轴总部办公可实现自遮阴。檐下空间和树木种植点的特殊设计,也提供了大量户外荫凉,让中轴空间能以亲近、柔和的姿态,自然成为片区活力的集聚点。

 

Gensler竞赛阶段方案效果图
扎哈事务所联合体竞赛阶段方案效果图
SOM竞赛阶段方案效果图

 

 

以历史为土壤、以未来为蓝图。

 

在对众多国际智慧反复推敲后,海珠·沥滘生态城汲取各家之长,邀请华南理工大学设计院与土人设计,就城市空间结构与中轴景观进行再思考、再提升。

 

在前续多方努力的高起点上,为全力打造一个当代中轴新标杆,提升方案跳脱出现有中轴控规用地格局,以“一轴三区T廊”的空间结构,叠加“轴线蓄势、江湖云T、创意锁江、地标环野、超级街区”五大设计策略,力图描绘更具岭南风情、更具生态特色、更具沥滘历史记忆的中轴门户新图景。

 

提升方案鸟瞰效果图

生态优先的理念,直接反映在提升方案的规划结构中:“一轴”即新中轴,“三区”是T形生态功能区、办公和创意产业区、历史保护区,而“T廊”空间南连珠江、北接海珠湖,象征着珠江和城市的再次相遇——生态集中于此,且与人工建筑紧密相关。

 

“一轴三区T廊”空间结构示意

岭南文化与片区内的历史遗存,也是提升方案着力挖掘的要素。提升方案吸收珠三角“桑基鱼塘”的土地利用优势,就近填挖、土方平衡,塑造海绵城市生态基底;又以“两横两纵”格局,确立历史文化轴线与广州新中轴间的关系,在修缮和活化中实现千年岭南水乡到当代水城的空间衔接。

 

规划方案生成示意
“两横两纵”格局,联系千年水乡与当代水城

同样重要的是对可参与式活力中轴的塑造。与北侧海珠湖公园式的生态空间不同,提升设计从场地中的“石埠头文化”出发,继承古人治水智慧,并以当代都市生活之视角,呈现出更具互动性、更显亲切怡人的生态中轴空间。

 

更具都市性的活力亲水空间

场地内刻画有一组兼具历史与时代特色的“新沥滘八景”,其中颇具岭南水乡特色的“榕荫问月”,就借境传统文化意境及岭南适应性人水关系,创造了“水上森林”的特色生态中轴空间。此外,有别于控规将建筑偏置轴线一侧的布局,建筑结合骑楼与退台形式则布置于轴线两侧,并设计亲水的埠头水岸,引入商业、办公等复合业态,让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紧密交织。这样既在不增加容积率的前提下优化了轴线的秩序感,同时提供一处市民可参与、生态与城市活力并蓄的中轴空间。

 

沥滘“榕荫问月”场景图  绘:庞先健
“榕荫问月”景观意象

对门户形象的塑造,少不了对天际线的精心刻画。轴线东西布置有两组塔楼,高度经过优化调整,形成了东西方向上的呼应对话。两组塔楼间相隔一公里,市民可以在更从容的空间中走到江边。从远景观察,两组高层形成自然的向内引导,激发出江水向海珠湖方向“流动”的空间动势。

 

提升方案同时强调文化公建对门户形象的促进作用。在主张保留既有船厂厂房的同时,提出在场地内置入三个全新文化地标的规划构思:低碳创新中心、当代艺术实验中心、港澳码头(开埠博物馆),以文化注入功能活力。临江界面增设一座环形廊桥,形成连江结城的城市阳台,既解决了交通组织的问题,让滨水空间真正可达,也提供了回望城市中轴的观景视角,与完整的城市轴线形成了对话。

 

近景“珠江泳场”及远景天际线的营造
从番禺视角眺望广州新中轴

“关于轴线和城市,我们可以进行无穷的想象。广州新中轴将见证这座城市向国际大都会的迈进,并为全球城市轴线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样本和可能。”

 

专访现场  ©有方

“筹谋已久”的新中轴南延

 

广州有用轴线的方式建立“云山珠水”关系的传统,在垂直珠江的方向不断寻找着秩序。老城有一条传统中轴线,新中国很多的“第一个”就诞生在其中的海珠广场这“江滨超级礼仪空间”。从1990年代开始谋划,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珠江内航道以北六公里的城市新中轴建成,实现了新中轴线与珠江母亲河的第一次相遇,这是广州规划设计和城市开发的骄傲,在国际国内都可圈可点。

 

当城市不断南拓,轴线南延的议题产生也就自然而然。1999年广州就已开始研究轴线南拓的问题,并找到了沥滘这块宝地。南延后从广州东站到海珠创新湾接近11公里的新中轴,具备了世界上所有的轴线空间类型;坐落其间的海珠湖,让这里成为全球少见的经过生态区后还在延续的轴线——这是绝无仅有的区位,复杂性因此增加,它也必将是个世界范围内都与众不同的全新解决方案。

 

此外,这条轴线不是广州的孤芳自赏,它也是与湾区的强连接、能满足广州与香港高流量的密切往来。新中轴上的广州东站,由广九线与香港红勘直接相连;而沥滘此前规划有港澳码头,珠江后航道五千吨级的通航能力是比内航道更好走船的,我们希望能恢复这个区位与香港的水上连接。广州曾是中国唯一联系全球的窗口,广州的门户也理应具有联系世界的功能。

 

广州新、老中轴的空间对位关系
提升方案总平面图

尊重本土力量的城市更新

 

我以前去位于沥滘的广东省规划院开会时,常会选择坐地铁到沥滘站,而抵达最后一公里的最好方式是坐摩托。三五块钱,在摩托上穿行时会看到沥滘城中村底层的很多作坊,都是半开敞的;因为司机很熟悉路径、拐弯也不需要减速,所以感觉非常过瘾,就像在看一部港片。城市需要“落脚空间”,沥滘既有的城中村包含着巨大活力,所以我一直好奇,未来高大上的城市更新是否能避免士绅化、留存这种多样性?

 

在沥滘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让村民作为主体跟想来的使用者直接交易,用广东话来谈判,贯彻这两条原则就行了。就像今天郭瑞愉先生(沥滘经济联合社副社长)的致辞,全程粤语,很帅,有些问题普通话回答不了。目前珠光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媒介的状态,跟村已经打成一片,而最大的原则无非就是公平。沥滘需要更开放的规划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包容度,要尊重本土力量,保持它的释放,千万不要去替代它。

 

14年博弈与未来挑战

 

过去14年的一系列技术准备,在符合政策、利益谈判、获得村民同意率等方面达成了后续开发的基础;而2021年国际竞赛的深度挖掘,进一步凝结了国内外顶尖团队的设计智慧。我认为此项目目前的设计投入量,已达到了城市中轴需要的浓度。

 

但目前的设计还是有比较大的被控规约束的痕迹,另外从更高的目标来看,地块位于轴线上的区位特殊性还未完全表达出来。例如,我们已向规划部门汇报,希望将中轴空间由单侧布局开发地块,修正为两侧各有中低尺度的界面——在这里,一定要量身定做出绝无仅有的城市形态。又如改造水边码头后将产生的公共建筑,它们属于广州市,但珠光已明确表达愿替广州进行建设,这是城商共赢的。当超级开发商碰到超级城市,这是一个战略性表态。

 

中轴、滨江空间与高层塔楼的空间关系

“新中轴南门户的设计,应该成为城市发展观在当下阶段的代表。这个项目,是广州的一个机会。”

 

专访现场  ©有方

让自然重归都市生活

 

历史上,沥滘片区水网密布,城、水、人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可谓岭南水乡生活方式的代表。榕荫下的埠头生活,湿地间错落分布的桑基鱼塘,岭南独特的骑楼建筑,都是这块场地中最鲜活的“基因”。坐落于广州新中轴再遇珠江之地,设计对生态性的体现,以及城市空间与水系湿地的连接,都是重中之重。这意味着要解决防御洪涝、净化水质、修复生物栖息地等一系列问题,以此让自然真正重归都市生活。

 

过去30年,城市的轴线设计往往过于强调对仪式性、纪念性的表达,导致很多非人尺度的、体验并不舒适的空间产生;我们要做的就是纠偏,把市民的生活摆放到首要的位置上。无论是对水巷生活的场景塑造,还是对埠头文明的活化利用,实际上都在营造城市活力,让于此生活、就业、求学的人们享受一个舒适的环境。

 

中轴“T廊”区域概念草图  绘制:俞孔坚
沥滘“清代商墟”场景图  绘:庞先健

活力水岸、蓝色港湾的意象营造

景观是时代的语言表达

 

广州作为中国核心城市,肩负着引领潮流、与世界对话的使命,其新中轴的设计势必要体现出时代性。我认为景观是自己时代的语言表达,当代的景观设计,要摆脱曾经小农意识、暴发户意识、集权意识的时代限制。

 

从生态文明时代的角度来看轴线空间的设计,有三个要点。第一,生态的格局,改变上位规划中绿地和城市割裂的状态,我们将新的建设布置在轴线两侧,并引水入城,在沥滘这段中轴实现水城交融的格局;其次是生态的形态,在设计层面,学习岭南智慧,就近填挖方土方平衡的技术,大大减少建设成本的同时打造“水上森林”,一岛一榕树,再现“榕荫问月”,将发挥中轴绿地的生态价值;第三,以人为本,大量的水巷、石埠头,让广州人的生活回归珠江、回归活力水岸。

 

在这个倡导生态文明的时代,中轴作为城市客厅空间,理应成为时代先进观念的践行者。当下中国的城市建设,不应再捆绑于权利和财富,在中轴第二次遇见珠江的沥滘地区,中轴的设计不应该重走纪念性权利审美的老路,而是体现当代的开放与自信,这种自信分为两个方面——对文化遗产的自信、对所处时代的自信。不搞大拆大建,保留、珍视场地遗产,是对历史的自信;以开放之胸襟当代之手笔来体现国际文化,是对当下所处时代的自信。我们希望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感受得到乡愁,同时又能看到广州在新时代下的开放姿态。

 

提升方案夜景鸟瞰

 

城市中轴门户的设计,直接体现一个城市的价值观。正如俞孔坚在采访中所说:“城市建设水平的好坏,体现出城市价值观的优劣,实际上反映的都是城市的决策者,是否怀有一定的高度来认识时代的诉求。海珠·沥滘生态城规划建设,是广州的一个机会,希望我们提出的价值观念能得到决策者的认同,能起到引领的作用。”

 

多年筹谋,从国际竞赛到总结再思考,此次海珠·沥滘生态城规划设计,仅是新中轴南门户宏伟蓝图的起笔。世界级的中轴空间,需要世界水准的设计智慧与开发运营,更需要有世界视野的决策。未来,海珠·沥滘生态城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邀请全球设计团队助力,并在多方努力下,让规划中的图景逐步变为现实。

 


 

本文为珠光集团推广文章,配图等资料由珠光集团授权有方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设计单位所有。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中轴
城市设计
广东
广州
资讯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